“口令发出的时候,预令要拉长,动令要短促、洪亮。咱们以行进间的队列动作为例,我做个示范。原地踏步——走!”暑假里,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训的课堂上,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刘锦瑶正讲授体育课课堂常规——队列指挥。
听课的学员,是曲麻莱县全部13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代表。了解到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师很多不是体育科班出身,并且身兼多门课程教学任务后,天津体育学院的老师们专门安排了这堂课,讲授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培训内容。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
推行新课标,体育教师是关键。为了帮助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提升教学能力,天津体育学院依托“曲麻莱县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体育健康方向)项目”,于暑假期间派出4名教师远赴曲麻莱县,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训。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三江源区,平均海拔4500米,被誉为“江河源头第一县”。面对当地高寒、干燥的自然条件,以及教研体系和信息化资源不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的现状,天津体育学院的老师们精心设置了培训内容,力争使曲麻莱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强化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既包括对新课标颁布背景、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解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涵、意义、构建的剖析,也包括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中小学生身体能力发展特征、体能训练方法与组织,以及体育课课堂常规等。培训课程间歇,天津体院的教师们还与曲麻莱县的中小学教师开展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分析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思路。
曲麻莱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教师才仁加在教语文课的同时,也当了7年的体育老师,被学生们戏称为“教语文的体育老师”。谈到这次培训,才仁加觉得收获很大,“这几天学了不少体育专业知识,包括口令、队列训练,足球、飞盘的规则和技能等。回去之后我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照新课标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孩子们爱上体育、爱上锻炼”。
天津体育学院教师马晓卫自2018年开始,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开展高原中小学生体质监测、特殊儿童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她12次上高原,3次来到青海,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告诉记者,曲麻莱县海拔高,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留住师资成为难题。学校体育老师少,专业的体育老师更少。此次培训过程中,团队专家们克服高原反应,经常是一边吸氧一边讲课,一边示范技术动作。“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息息相关,作为体育人,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帮助该县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近年来,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师们致力于高原体育研究,多次深入西藏、青海中小学送教下乡,为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体质测量,为300余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2021年,天津体育学院与青海民族大学共建高原体育学院,致力于民族运动项目研究、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积极建设多级体育平台基地。同年,天津体育学院参与筹建的西藏首家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中心投入使用,为脑性瘫痪、肢体残疾、自闭症以及视听障碍的特殊儿童开展力量练习、运动姿势控制、协调与平衡训练,帮助特殊儿童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